預備閱讀力
2013-08-12
  文/王川華
   ˙臺北市嘟嘟幼兒園園長
   ˙AMS 3~6歲蒙特梭利教師
   ˙美國休士頓大學課程設計碩士
  
   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王就在於我們發明了「語言」,除了聽說的口語溝通,更以圖像符號創造了「文字」,代代傳承生活點滴,累積成為「文明」。語文就在生活需求中滿足人類溝通的欲望,「聽說讀寫」成了語言不同的表現方式,有時我們吸收他人的想法,有時我們表達自己的思考,語言和文字透過與人溝通的歷程被充分的運用。
   文明漸漸發展,文字的運用愈來愈精細。「書」成為保留文字的形式,更贏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美譽。士農工商的職業階級,是從老祖先傳承下來的觀念,提醒我們「讀書」是人生大事,從八股的科舉到現代的升學考試,「讀書」代表層層的關卡。五千年的文化發展與文字演變,促成龐大的文學創作,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章回小說、民間故事、醫書、樂書、歷史史實與軼事……,因此記憶與背誦充滿在我們的讀書經驗裡,讓「閱讀」和「悅讀」很難產生連結。在印刷、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漸漸了解「閱讀」不等同於「讀書」。除了吸收知識,「閱讀」更是一種欣賞、一種態度,一種親近文字的習慣。
  
   0~12個月的語言發展
   這是一個有聲世界,3個月大的胎兒就聽得到外界的說話聲,媽媽的、爸爸的、其他親人的,更接收得到母體內呼吸與消化系統運作的聲音。剛出生的寶寶雖然還未能開口說話,但仍繼續吸收外在聲音,往往會將頭部轉向聲音的來源。4個月大的寶寶視覺漸趨成熟,對臉部圖像和生活周遭物品有著天生的記憶能力。
   蒙特梭利說:「口述語言是人的天生機能,也是達成社會目的的一種工具,……口語是在自然中逐漸形成的。……但是書寫語言的本質與形成,卻必須在神經系統中建立一種新的認知。」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表徵,孩子天生被賦予自然獲得生存環境中的聽說語言,吸收各種訊息並表達、溝通自己的想法。
   蒙特梭利在《吸收性心智》 (The Absorbent Mind) 一書中提到嬰幼兒的語言發展:
   0~2個月:此時期雖然無法從孩子外在反應看出語言的學習,但我們相信孩子的內在心智對語言的學習已開始運作。「哭」是嬰兒最早的溝通聲音,可以表達餓了、渴了、痛、尿布濕了、生氣、身體不適。照顧者細心分辨即可聽出哭聲所傳達的需求。
   2~3個月:語言聽覺期,會轉頭尋找聲音的來源。
   4個月:語言視覺期,眼睛會看著說話人的嘴。此時期孩子對模仿照顧者的嘴部活動有極大興趣,當孩子喉嚨發出「咕咕」聲時,照顧者可以發出相同的聲音作為回應,如同正式的溝通。
   4~6個月:肌肉動作期,會試著發著咿咿呀呀的聲音。
   6個月:能區分咿咿呀呀的聲音中,哪些不是生活環境中聽到的,就會漸漸的不再發出那些聲音。成人可以在環境中預備能發出聲音的教具來刺激孩子的聽覺發展,引導孩子將發出的聲音慢慢轉為有目的的聲音。
   10個月:聽得懂大部分生活中的簡單口語,理解某種聲音代表的特別意義,可吸收許多的語意、語用、語法、詞彙(音節),但仍無法以口語回答。這時照顧者必須使用簡短、完整的語句進行溝通。
   12個月:可以開口說出一些表達意願的單字(Intentional Words),但通常只有照顧他的成人可以分辨出孩子在說什麼。此時成人可以將孩子想表達的事情,以正確的口語口述給孩子聽,並多提供機會讓孩子聽到兩個成人之間的對話。
  
   0~6歲閱讀預備活動
   語言是與生俱備的能力,但閱讀能力非天生,因此,有賴成人提供豐富的閱讀活動,幫助孩子預備閱讀能力。
   0~6個月
   嬰兒喜愛凝視人類的臉孔,從臉部的注視中產生語言認知,尤其是嘴巴和嘴唇的活動與動作,最能吸引嬰兒的注意力。當照顧者對嬰兒說話時,嬰兒腦部的聽覺、語言系統、社交以及情緒中樞都活化的互相交流。因此,照顧者在進行更換尿布、餵食等照顧工作時,必須面對孩子,並以簡單的語言和寶寶溝通。當寶寶在活動墊上探索時,照顧者在開口說話前,要確定與孩子的視線接觸,說話速度要緩慢、穩定,以平日正常的聲音、音調和孩子說話。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108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