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從細節教起
2013-02-06
  文/楊璧琿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兒童發展所博士
   ‧輔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日前受邀參加一個活動,一位聲音很好聽的年輕助理打電話來確認細節,不太有「溫度」的聲音加上簡潔的指令,沒有任何的請問、詢問或感謝語氣,聽完後感覺冷冷的、涼涼的,與活動的溫暖主題完全不搭配。不禁讓我想起在課堂上相處的一些大孩子們——有事聯絡老師時,晚上11點直撥手機詢問;上課遲到仍大剌剌的提著早餐入座,慢條斯理的與鄰座寒喧一下再開始吃早餐;要求學生們上台報告前要先與老師討論大綱,結果這些大孩子在上台前一天才以手機、電子郵件、到研究室瘋狂尋人,隔天報告時先說:「因為都找不到老師,所以……。」諸如此類小小事件,讓人感嘆,孩子們的禮貌哪裡去了?
  
   現代父母錯愛孩子?
   這麼多「沒禮貌」的年輕人,完全是年輕孩子的問題嗎?深究其因,也未必如此。我們的社會充斥許多怪現象,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罵教育部長事件,大學生的嘴臉活脫脫就是立法委員質詢的翻版。以前的年代,如果孩子發生課業或行為問題,父母總是反求諸己,帶著孩子向老師請益;而現在,同樣的問題卻有許多父母選擇到學校興師問罪,指責老師為何沒將孩子教好!西方社會「鼓勵孩子」的理念來到台灣卻被扭曲的執行,例如:鼓勵孩子表達,卻沒教導表達的禮儀;對孩子多了包容,卻缺少對細節的要求,所以餐廳裡常見灑落滿地的飯粒和四處亂跑的小孩;火車上常見喧嘩、踢椅背的小孩;觀賞戲劇、聆聽音樂時,經常要忍受鄰座小孩不安分的哭鬧和父母從頭到尾的旁白說明;去戶外展演活動,永遠有心疼孩子的父母幫孩子擠到最前面,完全無視座位的安排與主辦單位的勸說。
  
   身教、細節和持續的堅持
   凡此種種,讓人感嘆,更擔心現代父母「錯愛」了孩子!其實,愛他就該教他!教孩子,更需從「細節」教起。還記得兒子小嬰兒時,從吃副食品開始,我們就給他固定座位,飯前穿上圍兜、飯後擦嘴巴、洗手擦手、清理桌面等「儀式」樣樣不缺。餐後除了鼓勵他:「哇!寶寶吃得好乾淨,這樣才會長高有力氣喔!」還不忘自誇一下:「媽媽也很棒對不對?煮好吃的飯給寶寶吃,要謝謝媽媽喔!」這樣天天「洗腦」的結果,有一次兒子單獨到我的朋友家吃飯,朋友事後誇讚不已,說兒子吃飯前會自己洗手擦乾,飯後會清理自己的桌面,還會告訴朋友的媽媽:「阿嬤煮飯好好吃,謝謝!」
   其實,教小小孩有禮貌並不難,身教、細節和持續的堅持。例如:希望孩子有良好的進餐禮儀,父母就不該吃電視餐,在家就要求孩子坐定位用餐,吃飽了仍應在餐桌等待大家、一起聊天;在練習的過程中,初期可以縮短用餐時間,聊天話題先繞著孩子有興趣的主題,用餐後鼓勵孩子的好表現,告訴孩子全家一起吃了快樂的一頓飯,大家都很開心,再謝謝做飯的媽媽(或阿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有忍耐(忍耐不能立刻去玩耍),也有收穫(收穫是有趣的話題、全家人享受快樂的一餐、家人的讚美)。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了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不能隨心所欲,尊重別人才能成就所有人的快樂。
  
   運用說話技巧,引導孩子學習禮貌
   學齡前孩子必須每天「身體力行」的生活禮儀,就從鼓勵孩子道早問好做起吧!父母以身作則,每天起床道早安,經常示範說請、謝謝、對不起。出門的問候就從大樓管理員開始練習,鼓勵孩子向叔叔、阿姨問好。面對害羞的孩子,父母可以先在家裡進行角色扮演,用布偶或演戲的方式鼓勵孩子開口,也可以用繪本講述相關的故事;重要的是,孩子一旦開口問好,千萬別忘了給孩子大大的擁抱與鼓勵孩子的進步,告訴孩子:「你看,阿姨很高興呢!如果每天經過的人都給她一個大大的笑臉和一聲早安,阿姨的一天一定很開心。」
   注意到沒?父母提醒的是「孩子的行為」和「造成的影響」,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實踐這些禮儀的原因。例如:要求孩子「在公共場所不要大聲喊叫」,那就要讓孩子知道:「大聲喊叫會讓別人的耳朵好痛!你看,大家都安安靜靜的,我們才聽得到好聽的音樂。」又如:要求孩子「在火車上要安靜」,那就該讓孩子了解:「在火車上大叫,別人就不能安靜睡覺;一直踢椅背,前面的阿姨會不舒服,說不定會暈車呢!來,我們乖乖坐好,媽媽說一個小小聲的故事給寶寶聽喔!」
   這樣的說話技巧——說明事件的後果,鼓勵正面的行為,反而是爸爸、媽媽的課題;這樣的思考模式,才能教出體貼他人、為人著想的孩子;這樣的禮貌,也才是發自內心、真正「到位」的禮貌。
   (摘自蒙特梭利雙月刊105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