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蒙特梭利教育為羅盤
2011-08-12
  以蒙特梭利教育為羅盤
  
   文/邱琡雅
   ‧美國泛德堡大學幼教碩士
   ‧台南光華女中附設幼稚園督導
  
   大環境少子化造成的衝擊令幼教工作者膽戰心驚,面對一個學年結束後幼生的來來去去,恐怕完全無法有「放暑假」的輕鬆感。縈繞整個心思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準備畢業活動,讓家長看到孩子這幾年在幼兒園裡確實已經培育出「帶得走的能力」,可以自信的進入新的學習階段?如何有效能的告知還在考慮是否註冊的家長,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因為我們了解孩子面對未來的真正需要?
  
   在招生壓力下,教育目標可能也開始改變。「家長想看到什麼」的現實考量取代了「孩子需要什麼」的教育理想,因為後者實在是個「大哉問」的沉重思考;未來世代充滿不確定性,到處都有標榜不同的「看見未來」招生廣告標語,你,相信哪一個?英文能力或多才多藝?世界觀或本土化?快樂學習與e化教材的利與弊?……眾說紛紜,更令懷抱教育理想的老師無所適從,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成就感在掙扎、質疑中一點一點的流失,許多實務工作菁英因此紛紛轉入學術研究。
  
   若沒有正確的羅盤與穩重的錨,隨波逐流的航行結果必然免不了沉沒,也難怪感受到問題的船員會先棄船逃生!
  
   超過一百年的蒙特梭利教育,至今仍真真確確可成為幼教航程的羅盤,因為蒙特梭利的睿智與眼光看到了所有孩子的需要,從過去到現在,必然也看到了未來。
  
   孩子需要「家」
   蒙特梭利把幼兒園稱為「兒童之家」,不只強調兒童是掌握學習的主角、是環境裡所有物品的主要管理者,更提醒我們:一間教室是一個家、整個幼兒園是一個大家庭。家中的成員不只是形式上的兄弟姊妹(混齡團體),家庭式的布置更能讓每個孩子感受到有歸屬感的溫馨。此外,「家人間的情感」更是決定家庭興衰的關鍵,不只孩子之間互相合作、關懷和尊重,老師之間也是情感的示範者,使整個「家園」洋溢著積極、和樂的氣氛。
   現代社會的家庭教育功能已經式微,家族間缺少緊密的聯繫,使得孩子常被養成「一人獨大」的驕縱,在社會行為與情緒發展上出現困難。若幼教環境限制在同齡團體,孩子必然免不了被比較;只顧著自己要獲取「成功」的小孩,即使多才多藝、天資聰穎,也無法有成就。
  
   同樣的,現代教師合作關係的養成也愈來愈困難;寧可一人帶班,也不肯與另一位老師協調、溝通,更不用說同事之間融合成互相扶持、體諒的「家人」關係。「以人為鏡」的自省機會減少,關起門來將孩子全都掌控在一人之手,相當令人擔憂!
  
   孩子需要「獨立」
  
   蒙特梭利說過:「人無法自由,除非他先獨立。」所以,蒙特梭利以日常生活練習活動讓小朋友學習照顧自己、關心環境、能與他人合宜的互動,進而成為負責任的環境維護者。此外,蒙特梭利更強調要培養孩子「認知性的獨立」──獨立判斷與推理能力。所以,孩子在工作環境中不斷練習做選擇,同時也承擔選擇後的得與失;而在選定操作的教具後,需以智性整理得到的訊息,控制自己的行為,以具備秩序及結構的方式達成操作教具的目的。這些過程不斷的幫助兒童達到「受智性目的所導引的自由」。
  
   回頭看現在的教育,已明顯造成許多欠缺基本生活能力的「生活低能兒」,他們不知自己應該吃或穿什麼才適當,但對父母或其他成人所提供的幫助總是抱怨連連、不知感恩。追根究柢,其實不能只怪父母的寵溺,許多幼教機構的課程設計也難辭其咎。孩子被滿滿的課程填滿時間,成為被動的學習者,不需思考學習內容的意義,更沒有選擇的權利;孩子的心思被一科又一科的課程進度牽制,獨立判斷能力已被標準答案束縛,最珍貴的自主學習能力只能成為教育的神話。
  
   孩子需要「動手工作與實驗」
  
   蒙特梭利強調任何事物都不能代替工作,工作是人類精神、心智與人格發展正常化之路。兒童利用雙手操作真實的物件,若能自發的集中心智,便能完成生命發展中所需的各種活動,建構自己成為一個獨立個體。所以,「透過動手實做來思考」是蒙特梭利教育體系的核心。此外,提供足夠的自由時間讓孩子完成工作週期、重視工作情境的秩序與紀律,都是幫助兒童透過工作使自我完美的必要條件。
  
   但在講究速成、速食的現代社會,很難給予孩子充分的摸索、探究時間;孩子直接心算、速讀,背頌公式與科學數據代替實物操作實驗。因此,許多「聰明」小孩口舌伶俐,好像懂得許多,卻是習慣以嘴巴指揮別人而不肯自己動手;責怪別人時能說出許多大道理,自己卻做不到;所有知識都是書上看的、師長教的,但幾乎都不是自己親自體驗、真真切切領悟所得,因此所學、所能也就不堪一擊。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96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