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混齡教室的小小社會人
2011-04-21
  蒙特梭利混齡教室的小小社會人
  
   文/李玨冠
   ˙台南大學幼教系學士
   ˙國際AMI 3~6歲合格教師
   ˙幼教經驗19年
  
   在現代社會中,小家庭的成員少,孩子很少有機會觀察與接觸不同的人際互動關係,而忙碌的父母也較少有機會教導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禮儀。
  
   在蒙特梭利教室裡,我們為孩子預備了適合他們發展所需的環境,從教室的大小、桌椅的高低到使用的材料,如:剪刀、紙張、針線、刷子、茶杯等,更考慮到孩子在教室裡的社會生活。從孩子一入園,我們便開始引導孩子學習「打招呼」、「道謝與致歉」、「如何物歸原處」、「排隊」、「如何請求協助」以及「邀請他人共同工作」等生活禮儀。此外,也藉由學習如何尊重他人與解決同儕間的衝突,豐富孩子的友伴關係,發展人際關係。
  
   一般人的觀念裡,普遍存在著「肩併著肩坐著聽別人說話即是社會活動」的假象,而蒙特梭利教室裡,孩子獨立操作工作,看似缺少社交的互動。事實上,並非把孩子們放在一起就能夠產生社會關係。在一般幼兒園裡,孩子的社會生活僅止於遊戲時間或是校外教學,而在經過謹慎安排的蒙特梭利教室裡,3~6歲孩子會自然而然的發生社會性交流。
  
   學習忍耐與分享
   蒙特梭利教室裡的每一項工作只準備一份,如果某一項工作已經有人正在操作,而另外一個孩子也想操作時,如果這個孩子已經正常化了,就會靜待使用者完成工作,放回教具櫃後再去取拿、操作這份工作。於是重要的社會特質就衍生出來了,孩子終於了解,他必須尊重別人的工作,這並不是有人告訴他必須如此,而是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經驗。
  
   當教室裡有這麼多孩子,而每一項工作只準備一份時,孩子學會除了輪流、等待,別無他法。當孩子尊重他人與輪流、等待的想法愈趨成熟時,這種「輪流、等待」的習慣就能自然的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這些經驗中,孩子又衍生出另一項美德——忍耐,以抑制來代替衝動。我們無法將這種美德教給3歲孩子,但是透過孩子彼此間的活動,有時卻能輕易達成。
  
   於是,孩子能夠克制住自己垂涎欲滴的欲望,將切好的香蕉或是其他食物和他人分享,更不忘提醒對方:「下次換你練習切水果時,也要記得請我吃喔!」孩子因此在等待與分享的過程中,逐漸的練習他們生疏的社會技巧,並增進人際關係。
  
   混齡環境的彼此協助和教學相長
   美國教育家杜威強調:「教育是社會化的歷程。」在孩子的社會行為發展中,從凡事以自己的好惡為主,不能理解他人想法的自我中心,到逐漸與他人建立關係,會為別人著想並與人分享,必須經歷一段學習的過程。孩子並不是真正的自私,而是需要成人提供練習的機會。如同獨生子女較自私、不合群的問題並不是被寵壞,而是缺乏玩伴;多數父母照顧老大時比較辛苦,一般人認為是父母缺乏經驗,但事實上也是因為老大沒有其他手足為伴所致。在現代少子化的小家庭裡,成人更需要提供孩子一個自然的混齡環境。
  
   在蒙特梭利混齡教室裡,從新生入園開始,年長孩子會協助他們整理物品、認識環境、安慰與家人分離的焦慮,並貼心的為他們擦乾眼淚,同時也會示範工作,時而讓年幼孩子觀察自己的工作,時而等待年幼孩子從嘗試錯誤中練習。不同年齡的孩子自然的彼此學習、互相幫助與尊重。這些並不需要我們特別教導,而是孩子們在教室裡的實際經驗。因此我們經常在教室裡看到年長孩子溫柔的安慰剛入園的孩子:「你不要哭喔!等一下媽媽就來接你了!」然後微笑的對著我們說:「嘻嘻,我以前也是這樣的!」
  
   社會生活的魅力就在於可以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蒙特梭利教室的混齡環境提供孩子彼此協助的機會,年幼孩子可以看到年長孩子的所做所為,並提出問題,而他們也會立即回答。於是,年長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年幼孩子的保護者,年幼孩子則體驗到只要我再長大一些就可以辦得到。反觀在分齡教室裡,資質優異的孩子原本可以很容易的教導其他孩子,但卻幾乎沒有機會,他們唯一可以做的是回答其他孩子無法回答的問題,結果往往招致其他孩子的嫉妒。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92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