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動觀點——蒙特梭利動作教育
2010-04-20
  文/陳貞旬
   ˙幼教工作者
   ˙政大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朱莉是蒙特梭利幼兒園畢業的孩子,升上小學後,有一天她跟媽媽說:「我還是比較喜歡XX幼兒園,因為它很像家。」幼兒園給了孩子「家」的感覺,當孩子就讀小學之後有了參照,竟然也有這般的體會!  
   「給孩子家的感覺」是什麼樣的面貌呢?這裡的地板髒了要掃,那裡的桌子有水漬要擦,使用後的物品要收好,鞋子弄亂了要排好,植物要澆水,動物要餵養,有食物要製備,有餐具要清理,有衣物要洗摺,為家人或客人服務,能滿足身與心的需求……。  
   蒙特梭利的兒童之家就是這樣為幼兒準備的,大家生活在一起像一家人,有許多不同的工作讓每個人各司其職。除了灑掃應對進退的日常生活練習,其他課程也都是以「活動」的型式出現:能提供幼兒活動的,讓幼兒可以自由移動的,讓幼兒可以自由選擇的,如同在家一般的安適、自在。
   這樣的雙手與身體的忙碌,物品(教材、教具)的可搬運、可移動、可操作,並非有些人誤以為蒙特梭利教育是靜態的:活動很靜態、教室很靜態,懷疑孩子是否受到壓抑。蒙特梭利博士曾經形容當時普遍被要求安靜坐在固定位置的孩子,就如同被大頭針釘住的蝴蝶標本一樣。這樣的現象迄今仍然存在,成人要求身為動物的孩子不能動,時刻坐得住,其實是對人的本質莫大的誤解!
  
   紅人與白人
   人的身體有以心臟為中心,有微血管散布到全身的血液循環系統,以及以大腦為中心,有無數分枝通達身體表面的神經系統。蒙特梭利博士將血液循環系統比喻為紅人,神經系統比喻為白人,兩者亦步亦趨,共同運作,如一根針扎在身體任一部位,就會流血與疼痛。而肌肉附著在骨骼上,骨骼支持著肌肉,保護著血液循環系統與神經系統。人透過肌肉與骨骼周端的神經細胞吸收心理發展所需的意象,透過肌肉與骨骼的動作表達想法,使觀念付諸行動,使意志完成欲望。而動作幫助了血液循環,成為心臟的好幫手。活動中的孩子,就是這般的統合著眾多系統,讓肌肉活動為他的心智效勞,間接的幫助血液循環與呼吸作用,讓心智較高層次的功能得以自由發揮。
  
   動作教育的內容
   因此可以這麼說,蒙特梭利教育是以動作為基底的,舉凡牽涉肢體協調的走線活動,結合音感鐘、打擊樂器、說白節奏、歌曲、音樂等的線上律動,靜寂遊戲,到涉及手臂運動、手腕運動、手指抓握等精細動作的藝術手工,照顧環境(如同家事),照顧自己(生活自理),食物製備等,都是動作教育的範疇,例如:編織、刺縫、烹飪、烘焙、洗手、刷桌、擦窗、擦地、掃地、擦葉、泡茶、盛飯、舀湯、洗碗、鋪床、摺掛衣被、教具歸位維護等,都可體現於兒童之家的每日作息與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日常生活練習並非出自競爭心理,而是基於對環境的愛。在動手做當中,孩子發展出社會情感、教室的歸屬感與責任心。經驗上也可發現,常常動手做的孩子,手掌、手指極為有力、強壯!
   蒙特梭利動作教育並不止於此,其他的感官教育、數學教育、語文教育與文化教育,也都是以活動呈現,例如:搬運製作精確、具有重量的感官教具粉紅塔、棕色梯、紅棒等;搬運數學教具數棒、金黃色珠等,都是一種動作/運動(movement),足以使成人喘氣、流汗。
  
   生命的本質是動的
   兒童必須不停的活動,當他的意志力漸漸發展,而與衝動達成平衡,能夠服從意志的指揮時,兒童期按耐不住的活動需求就會明顯降低。活動是建立關係的基礎,也是讓人有別於植物、礦物之處。生命的本質是動的,所以「教育不可以限制它,更不可以禁止它。相反的,教育應該允許兒童精力的正常發展,並協助兒童將精力運用得更適當」,這就是蒙特梭利博士對教育的看法。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83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