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也是過動兒!
2011-10-11
  注意力不足,也是過動兒!
  
   文/陳琬萱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當孩子靜不下來、話很多、跑來跑去,不好管教時,老師、父母或身邊的親朋好友便會聯想「這個孩子是不是過動兒?需不需要到醫院就醫,接受治療?」台灣民眾對「過動兒」這個名詞已經不再陌生,父母對過動兒的警覺度提高,但也可能因此警覺過度,造成過多的焦慮:「我的孩子比較活潑、好動、調皮,這樣算是過動嗎?」
   此外,還有一群「注意力不足」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常會問:「我的孩子只有注意力不集中,沒有過動的情形,但為什麼醫生說他是過動兒?」、「孩子平常做事情容易不專心,但是,他們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卻可以表現的很專心,這樣也算注意力不足嗎?」想要解開這些疑惑,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什麼是過動兒!
  
   認識過動兒
   一般人俗稱或簡稱的「過動兒」,在醫學領域中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ADHD;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包含三種類型的症狀: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過動兒可能包含注意力不足症狀,但俗稱「過動兒」容易讓父母誤會過動兒只有過動的行為,不會有注意力不足的情形。接下來,我們來了解過動兒三種症狀的行為表現。
  
   注意力不足(inattention)
   孩子時常無法完成別人交代的事情,做事情容易因環境中其他事物或聲音的影響而分心;粗心、不注意細節,經常忘東忘西,逃避需要動腦的工作;寫功課的速度很慢,經常東張西望或把玩身邊小物品,需要成人一對一盯著才能完成功課;做事懶散,學過的東西很快就忘了。
   過動(hyperactivity)
   無法安靜下來,時常很忙碌的樣子;經常一直講話,停不下來,想要講話時一定要講,無法等待;在不適當場所爬高爬低,無法好好坐在椅子上;坐著時身體動來動去,或者用手摸東摸西。
   衝動(impulsivity)
   別人談話時經常插話、搶答,缺乏耐心等待;不怕危險,具攻擊性,知道後果但仍重複犯錯。
  
   根據上述三種行為症狀,可以將過動兒分為三種亞型:
   1.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主要為注意力不足型:有注意力不足的情形,但沒有明顯過動、衝動的情形。(只有注意力不足,也是過動兒其中的一個類型喔!)
   2.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主要為過動、衝動型:有過動、衝動的情形,但沒有明顯注意力不足的情形。
   3.注意力不足/過動疾患,複合型:孩子同時有注意力不足和過動、衝動的情形。
  
   伴隨過動兒的偏差行為
   過動兒經常伴隨一些心理和行為問題,包括:學習困難、人際關係問題、情緒障礙、對立反抗行為、攻擊行為、敵意高等。
   由於過動兒無法靜下心來上課和唸書,因而會影響學習成果,考試時容易粗心犯錯,使得考試成績不佳,造成學習困難;因為個性衝動,具攻擊性,不受同儕歡迎,所以人際關係變差;有些過動兒因為時常被大人責罵,或被同儕嘲笑,覺得自己都沒辦法把事情做好,缺乏自信心,加上人際關係上的挫折,因而出現憂鬱的情緒。
   過動兒到了青少年和成人時期,甚至可能出現濫用藥物和犯罪的情形。因此如果能及早發現,給予適當的治療,可以減少他們未來發展出更多心理和行為問題。
  
   及早發現過動症
   過動兒在7歲以前就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的行為:
   嬰兒時期:若孩子活動量大、動不停、睡眠需求較少,較有可能為過動兒。
   學齡前期(3~6歲):若孩子活動量大、靜不下來、做事情三分鐘熱度、經常顯得很忙錄的樣子、時常插話、無法等待、不顧危險、上課中找同學說話或走動,較有可能為過動兒(過動、衝動型);如果孩子做事情慢吞吞、拖拖拉拉、上課發呆、東張西望、跟他說話好像都不太注意聽,但沒有活動量大和靜不下來的情形,這也可能為過動兒(不專注型)。
   每位過動兒的狀況不完全相同,若懷疑孩子可能為過動兒,建議至各大醫院「兒童心智科」、「兒童精神科」或「心理師諮詢門診」接受專業人員諮詢,才能依照不同的狀況和需求給予適當的治療。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97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