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友善的生產方式
2010-10-08
  期待更友善的生產方式
  
   專業諮詢/郭素珍
   ●美國 Minnesota大學哲學博士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問一問生過寶寶的媽媽,幾乎所有媽媽都是在醫院或婦產科診所生產,再問一問採用什麼生產方式?大約三分之一的媽媽有剖腹生產的經驗,至於在家生產、水中生產、催眠生產都很少聽聞。歐美先進國家,在回歸自然潮流,反思醫療濫用的思潮下,英國、北歐各國婦女多數由助產人員接生,荷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準媽媽在家生產。反觀國內單一、制式的醫療生產模式,以及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台灣的婦女何時才能享有更友善、更多元的生產經驗?
  
   台灣婦女生產過度醫療化?
  
   1970年後,台灣的生產照護系統一直以醫療生產模式為主流,先假設所有產婦可能會有狀況發生,因此將產婦當成「準病人」處置。產婦進入醫院待產後,即使是低危險群的產婦也採取一貫模式,欠缺提供或指導如何使用非藥物的減痛方法;有些則使用藥物催生,並假設產婦可能會剖腹生產而限制進食。其實,世界衛生組織多年前已明確指出產科照護作業中不適當的醫療措施,包括常規性的剃毛、灌腸、採用仰臥式待產等,以及不宜經常使用的催產素催生、待產時禁食、會陰切開等處置。
   「醫療生產模式」究竟有什麼不當,對母體和寶寶的影響如何?許多臨床研究顯示,一些不必要的例行性措施可能會阻礙正常分娩的產程,增加監控儀器誤判的比率,因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醫療干預,反而可能平添危險。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郭素珍教授表示,先不論醫療處置是否適當,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順利、愉悅的生產經驗,不僅對母嬰身心有利,日後也會有較良好的親子關係。每個媽媽都有權利參與自己期望的生產經驗,以灌腸為例,如果準媽媽已經排便乾淨,覺得不需要灌腸時,可以和醫護人員溝通,勇敢說「不」。
  
   親善生產,找回生產自主權
  
   自2003年3月,《康健》雜誌刊載「台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報導台灣過度醫療化的生產環境,當時曾引發各界的熱烈討論。國民健康局也因此遴選醫院試辦「營造人性化生產環境先驅計畫」,參考美國「母親親善生產十大措施」(10 steps of the Mother-friendly childbirth),讓產婦也能參與生產過程。但事過境遷,現在,問問待產中的媽媽,是否聽過「親善生產」(或稱人性化生產、友善生產)?是否會和醫師討論「生產計畫書」?多數媽媽依然一知半解。
   長年致力於推動台灣親善生產的郭素珍教授表示,早在1980年代初期,國外就有學者討論到如何協助婦女生產,以人性化的婦嬰服務措施,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但長期以來,台灣各大醫院、婦產科診所,只提供單一、制式的生產照護,多數婦女並不知道可以有不一樣的思考和選擇。郭素珍教授指出,生產方式可依接生人和地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法。換句話說,接生人可以是醫師或助產士(師),生產地點可以是醫院、家中,甚至是水裡;如果為了安全起見,仍然選擇在醫院生產,也可以藉由「生產計畫書」,擬定接近自己理想的生產方式。
   在先進國家,生產計畫書是很普遍的,幾乎每個婦女都有自己的生產計畫書。郭素珍教授說:「生產計畫書並非一紙合約,而是一個和醫師溝通的工具,雙方藉此討論、溝通,擬定一個接近理想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的方式、是否接受會陰切開術或剃毛、灌腸等,但是產婦也要了解這份生產計畫書的內容,是有彈性且可變通的。一旦生產發生危急狀況,必須醫療介入時,生產計畫書就必須有所更改,以母體和寶寶的安全為原則。」不過,目前各大醫院並不會主動提供生產計畫書,僅有個別醫師或少數診所提供。
   郭素珍教授也強調:「每個媽媽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理想的生產方式,重點是媽媽必須做功課,閱讀相關的生產資訊,並且和醫師討論自己的疑問,才有能力規劃屬於自己的生產計畫;反之,如果對生產過程完全不了解,就只能被動的接受醫院一貫的生產程序。」現代媽媽可以更多元的思考生產這件事,積極、主動的了解生產知識、了解自己的身體,參加有品質的專業產前教育課程,才可能贏得更多的自主權。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91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