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貴人,點亮孩子的創造力
2010-08-10
  做孩子的貴人,點亮孩子的創造力
  
   文/陳貞旬
   ●嬰幼兒教育工作者
  
   近年,台灣逐漸發展的民主、法治與自由,經常被認為是涵養創意的土壤,雖然這土壤還可以更肥沃、更健康。另一個影響創意,經常被討論的機制則是教育。台灣的教育雖然日漸活潑、多元、開放;然而,遠從科舉制度以降,從聯考、基測、學測至公務員的考試任用,這一脈相傳、追求標準答案的考試精神與制度,被許多有識之士認為是創造力的殺手。最近,選擇不當醫師當作家的侯文詠先生出版《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新書,很值得為人父母、師表者閱讀。
  
   做孩子創造力的推手
   這麼說是因為每日與孩子相處的成人,對孩子的創造力具有正面影響力,可以緩和對功課、對分數過度重視「緊咬成績的教育」的殺傷力,且這種重視看來有往下延伸的趨勢。檢視許多幼兒園排滿的緊密課程,無暇讓孩子每日進行粗大動作(運動)、無暇讓孩子自己盛飯、洗碗(除了腸病毒傳染的合理性考量,許多幼兒園老師在訪談中表達是因為「沒有時間」),就略顯端倪。
   以父母的正面影響力來說,試問,如果一個4、5歲的男孩對讀、寫、算沒有興趣,表現也很差,卻很喜歡玩芭比娃娃,每週央求你帶他到婚紗街看婚紗禮服,看到喜歡的款式還要把它畫下來;又哀求著學紙黏土、捏娃娃,你會答應嗎?你能夠克服「男生玩娃娃」這種「異常」的喜好嗎?甚至還會一路支持下去嗎?如果可以,你就可能培育出為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設計禮服的「台灣之光」吳季剛這樣的孩子,而這也是他的母親陳美雲女士所做的事:擔任點亮這盞燈的推手。 
   吳季剛的成就是大C(大創造力,影響領域為社會的)展現的案例,大C雖然不是每個人能立即可及的,卻是經由日常生活中無數的小C(個人創造力,生活的、工作的、學習的)慢慢累積轉變而成。小C最容易的展現方法就是去做我們喜歡做的、引以為傲的事,並把它做好。
  
   涵養孩子的創造力
   曾經來過台灣,著作也有中文譯本的美籍創造力大師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1934-)研究很多創造力人物的早年生活,他發現這些人在小時候都會展現超凡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擁有賞識這種好奇心的成人,同時這些成人還讓他們看到生命的複雜性。  
   如何看到生命的複雜性呢?一味給予孩子指令、要求孩子聽話、馴服,顯然是不夠的,而光是讓孩子體驗也時有不足,還必須有成人與孩子的「討論與對話」,加以整理、思考與批判。以閱讀為例,當父母陪伴孩子閱讀時,可以和孩子討論主角為什麼這樣做,以後會發生什麼事,以及事件的因果關係,透過這樣的「延伸討論」,刺激孩子提出看法與複雜思考的能力。不局限於閱讀,想像他人的處境與感受,設想他人的觀點與作法,或是提出自己的觀點、感受與策略,都是可以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隨機討論。  
   再者,這些創造力人物的父母都把孩子當作成人看待,比如:不會認為「孩子有耳無口」、不會用成人對成人不會做的事來對待孩子、不會把孩子當成「物品」對待,也就是「尊重」。此外,這些父母都會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誠實」,所以這些孩子長大成為自然科學家時,自然會忠於自己觀察到的經驗事實;成為社會科學家時會尊重理念的真實性;成為藝術家與作家時則會忠於自身的感覺與直覺;成為企業家、政治人物與社會改良者時則會重視「與人的關係」。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90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