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下語言的種子
2014-04-11
  文/游騰鑑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畢
   ‧AMI0~3、3~6歲蒙特梭利教師
   ‧曾任0~3歲IC(Infant Community)教室、3~6歲教室主
  
   人類出生時,約有1500億個大腦神經元(neurons),其中,負責連結的突觸(synapses)更可高達上兆。傳遞神經訊息的同時有軸突(dendrites)形成的神經網絡,使得人類得以運作、學習、發明創造,讓文化得以傳承,人與人之間能夠溝通。語言的產生正是因為人類有非常複雜且運作良好的大腦。大腦的發展原則是「去蕪存菁,用進廢退」,如果沒有用上,那一塊磚就會被丟棄。如果好好利用0~6歲之間擁有的特殊能力──吸收性心智,語言的取得就能毫不費力,並且成為孩子終生重要的溝通工具──母語。
  
   語言是天賦本能?
   多數人都有在6歲之後學習外語的經驗,經常花了許多力氣,卻沒有太大成效,主要是因為6歲之後的大腦為邏輯性心智,學習方式是邏輯分析,並非6歲之前的照單全收。人類具有可以使用任何一種語言的潛能,然而該語言必須存在孩子的生活中,例如:在臺灣,多數人都具有雙語能力──國語加閩南語,或國語加客家話,或國語加原住民語等不同的結合,甚至有多語能力的人比比皆是。
   語言發展有很多細節,但有些大方向是不能夠缺少的。人類的語言發展,首先要確認幾個要件:
   ‧健康並且運作良好的聽覺器官。
   ‧健康並且運作良好的發音器官。
   ‧表達的意願。
   ‧豐富的人類口語環境。
  
   只要先天條件具備,多數的人獲得語言並沒有困難,成人只要注意孩子的健康狀況,必要時可能需要醫療介入,如果是大腦神經網絡的問題,當然需要專家鑑定才能夠提供適當的治療。然而有更多時候是因為後天條件不足而造成的發展缺失,有名的例子是在法國南部阿貝倫發現的狼孩故事,因為飛機失事沒被尋獲而遭受遺忘在森林裡的他,被狼群收養,因而發展出狼的生活方式,經過專家的努力治療,仍然無法發展出人類的語言能力(1991,叢林之子,及幼文化)。可見得即使有人類的大腦,如果無法在適當的人類口語環境中成長,還是枉然。
  
   協助孩子建構語言金字塔
   成人,是孩子獲取語言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孩子來到我們的世界,一切都是那麼的陌生,他的感官能夠接收來自環境中的訊息,然後儲存在大腦中,之後再加以配對、排序、分類,形成一個新架構。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如果能為孩子感官所接收的一切正確命名,對孩子來說,世界將開始產生意義。當孩子的發音器官成熟,他的大腦裡所儲存的聲音將透過他的身體重現,就能夠與周遭的人們溝通。我們每一天都在幫助孩子砌建語言的磚塊,以便他能夠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語言金字塔。
  
   金字塔的底部一定要有很多生活經驗的支持,真實的生活經驗能讓孩子所聽聞的一切有「內容」,不只是知道物品的名稱和功能,還知道自己的動作能夠改變世界的狀態。一個句子的重要元素,如: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量詞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的吸收。讓孩子接觸「真實的世界」,參與家事,認識家中物品的名稱和使用方法,其中就包含各種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等的學習,所有基本句型結構,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教育不是蒙特梭利發明的「工作」,而是來自對兒童的觀察,孩子天生就喜歡模仿成人所做的任何事情。日常生活中不只有語言,還有感官訊息、數學、文化的延伸,真是一個無遠弗屆的領域!如果提供適當的環境,孩子也能夠分析口語的聲音,進而認識成人社會所使用的文字符號。手預備好了,寫字、寫文章、閱讀,對於6歲的孩子來說,不是一件難事。
   成人要注意自己使用的語言,必須準確和精緻,不要看到四條腿的動物都說狗,狗有很多種,說清楚講明白,是拉布拉多犬,還是黃金獵犬;同樣的,看到杜鵑花不要只說花,而是完整、精確的說杜鵑花。
   和年幼孩子溝通,可以使用較簡單的句子,語言表達的概念不僅要單純,還要將概念切割開來,一件件完成。例如:一大早,跟孩子說:「趕快起床準備出門了!」這樣的概念太過於龐大,如果我們說:「先起床疊被子。」當孩子疊好被子再說:「你今天要穿白色襪子還是黑色襪子?」一件件的逐一完成,你會發現孩子的動作比較快,時間也花的比較少。當然,隨著孩子的成長,使用的語言就可以比較複雜,選擇的項目會增多,範圍也會比較大。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112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