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元智力到多元智力
2011-03-01
  從一元智力到多元智力
  
   採訪/曾琴蓮
   專業諮詢/李偉俊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優教育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後進修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暨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從傳統一元智力到近代多元智力理論,長期以來,什麼是智力,如何測量智力,智力由什麼構成,以及如何開發智力等問題,一些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提出許多不同的看法。這些看法左右了教育制度、教師的課程設計,也影響了父母的教養觀。
  
   一元智力的謬誤
   近百年來,IQ至上的一元智力觀,打造了「人的天生智力可以經由檢測得知」的神話,粗略的區分聰明和愚笨,甚至用來詮釋階級、種族的差異。台灣的教育制度深受一元智力觀的影響,長期以升學為導向,進行填鴨式教學,不僅窄化了智力的觀點,也造就出許多不快樂的孩子。
  
   究竟何謂智力?何謂智商?李偉俊副教授指出,智力是探討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智商則是指透過智力測驗得出的分數,稱為智力商數,簡稱智商,即IQ。智力測驗是使用一系列標準化量表,包括許多測驗試題,由專業測試人員對受試者進行測試。試題有文字,也有圖畫;有的口說回答,有的動手操作。台灣目前使用的各種測試方法和量表,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的,再結合國內的情況加以修訂而成。最早的智力測驗是由19世紀初法國的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1857~1911年)和他的學生發明的。最初的測驗是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之後在各國引發了許多的研究和使用方法,進而演變成將智商作為判斷智力的標準。根據測驗結果顯示,如果心智年齡和生理年齡一樣的話,則智商為100,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大多在85~115之間(140以上被視為天才,70以下則為智能障礙者)。
  
   智力測驗真的能評估一個人的智力嗎?李偉俊副教授表示:「智商只是評估智力的一個指標,僅能反映部分的智力發展狀況,因此只能當作一個參考。智力發展與後天環境的教育和學習相關,不能單一時間、單一測驗就予以判定。」的確,智力的全貌豈能決定於區區一個測驗,難怪有人說,智力測驗是一種偽科學,因為智力測驗的內容與情境並不符合真實的生活情境,所測得的是虛擬情境中的少數能力。
  
   李偉俊副教授特別提醒父母每個孩子的發展步調不盡相同,雖然智商低的孩子的確較難有成就,但智商高的孩子也未必保證一定有非凡成就,反而許多智商正常的孩子,經過後天的努力而獲得成功。「IQ應該順其自然,正常最好,發展過快、過慢都要留意。IQ並不是決定未來成功與否的關鍵,EQ(情緒智商)才是決定未來可長可久的能力。EQ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出生後與人互動中慢慢養成的能力,因此,更需從小培養。」
  
   多元智力的新思維
   試圖破除一元智力迷思的學者,早期有美國的賽斯通主張「智力包括七種彼此獨立的基本心智能力」,以及基爾福的「智力由120種不同特質所組成」,近代則首推美國心理學家豪爾‧迦納提出的「多元智能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豪爾‧迦納將人類的智能分為八項基本智能: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慧、自然觀察智能。李偉俊副教授補充說明:「除了這八項智能外,2004年,豪爾‧迦納再提出存在智能,但是尚待檢核,因此目前普遍仍分為八種智能。」
  
   多元智力觀破除了一元智力的迷思,從更寬廣的角度來詮釋「智力」,提供了教育一個新思維。李偉俊副教授指出,智力測驗只能測得語文和邏輯數理能力,和多元智能的八項智能相較,只占1/4。多元智能觀主張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智能,只是強弱程度不一,同時也強調欣賞每個人的不同智能,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因此普遍受到各國教育界的肯定。
  
   多元智能論是否有量表可以檢測孩子的優勢、弱勢智能?曾經前往美國,受教於豪爾‧迦納的李偉俊副教授表示:「豪爾‧迦納本人不太認同標準化的智力測驗,他認為標準化測驗是無法精確測量人的智能,而是必須透過長時間的觀察與記錄才能判斷。他希望培養孩子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是鑑定和發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因此,李偉俊副教授建議父母能多了解多元智能的相關內容、範疇和意義,並在平日多觀察孩子的言行,找到孩子的優勢智能,進而鼓勵孩子發揮優勢智能,並運用優勢智能來增進其他一般智能,最重要的是,多和孩子互動。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93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