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玩中學分析蒙特梭利教具的操作要領
2011-05-04
  從玩中學分析蒙特梭利教具的操作要領
  
   文/王志成
   ˙中國福州長頸鹿幼兒園創辦人
  
   近代的幼兒教育理念中最被父母推崇的莫過於「玩中學」論點。父母只要放手讓孩子去玩,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學會。
   但是按照蒙特梭利教育精神,「玩」應該被定義為「學」的過程;孩子透過玩的過程來達到學的目的,兩者是有順序性的。
   我粗略的將「玩中學」的整體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前三個階段屬於「玩」,後三個階段屬於「學」。
  
   第一階段:好奇
  
   這個階段引發孩子的動機多數來自視覺、聽覺、觸覺等刺激;先引發孩子對新事物的好奇,進而想主動的嘗試。在這個階段中,由於動力來自於好奇,因此很多情況都僅僅嘗試一次,失敗了就拒絕繼續嘗試。
   好奇發生的次數很多,但是有效性並不高。例如:教師的教具示範,多數屬於引發孩子好奇的一種手段。雖然有時候教師的示範很有魅力,但是不見得所有的孩子都領情。
  
   第二階段:興趣
  
   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嘗試是有目的性的,多數是為了追求成功的滿足感,對小挫折具備一定的承受力,失敗了願意繼續嘗試,但是遇到自己無法突破的困難,仍然會選擇放棄。
   在這個階段,老師的工作重點在於為孩子準備合適的教具,掌握孩子失敗的風險,適時給予肯定和激勵,必要時給予一對一的示範與提示,讓孩子在失敗中找出自己錯誤的地方(也就是教具具備的錯誤控制特性),重新再次嘗試。
  
   第三階段:投入
  
   到了投入的階段,最容易觀察到的特性是「反覆操作」。此時孩子追求的不只是做對而已,更多的目的在於追求過程中的感覺。
   以堆疊粉紅塔來說,在興趣階段,孩子著眼於依大小序列堆疊,因此多數會跳過觸覺感知的過程,直接運用良好的視覺辨識力來完成排序。到了投入階段,你會發現孩子更喜歡用觸覺去感受每個粉紅立方體的大小和重量的關係。他會拿起每個大小不一的粉紅立方體細細的品味,經由反覆的操作,將這些感覺累積起來,映射到大腦裡,成為建構大腦感知的一部分。
  
   第四階段:思考
  
   當孩子完成前三個階段,應該已學會技巧的部分,也就是「術」的部分,接下來,我們期待孩子能夠從「術」走到「智」的發展。
   當孩子能夠很篤定的操作一項教具後,在觀察中,你會看到孩子嘗試用其他方法來達成教具的目標。雖然大部分的嘗試是無效的,可是這種情況正代表孩子在運用因果關係來歸納他自己的經驗,這就是「思考」的階段。因為這是孩子有目的性的探索因(什麼樣的方式)與果(什麼樣的結果,失敗在那裡)。以紙上迷宮遊戲為例,有些孩子走對了之後,還會再去找尋不可能存在的其他路徑。
  
   第五階段:體會
  
   透過思考的階段,孩子應該能夠體會教具帶給他的智慧是什麼?教具只是學習的媒介,最終目的還是在於脫離教具,而能有效運用從教具操作中體會出來的智慧,以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
   以粉紅塔為例,粉紅塔是被簡化成只有體積變化的教具,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具備辨識體積大小的能力包含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物體。找一個空紙箱,裝入一件玩具,就是一個很生活化的體積辨識問題!
   當孩子能夠把教具操作的經驗,轉換成生活中具體解決問題的能力,那才是蒙特梭利教育追求的目標。
  
   第六階段:領悟
  
   除了體會之外,我們更期待孩子能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雖然從具體的教具操作中去體會是有效的方法,但是仍然是一種效率較低的手段!所以當孩子能夠從操作教具中體會智慧,我們更期待他能把新的問題,用演繹的技巧,運用舊經驗來處理。這樣就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習的效率。
   在蒙特梭利數學教具中,我們先建立二位數的構成(塞根板Ⅰ、Ⅱ),然後推演到三、四位數的構成(銀行遊戲)。雖然孩子學習二位數的構成花了很多時間,但是你會發現當孩子遇上三位數、四位數的問題,卻能夠在短時間就學會了。這就是領悟的價值。
   我把後三個階段(思考、體會、領悟)稱為「智」的成長,因為只有這部分對孩子的大腦建構才有幫助;前三個階段只能讓孩子熟能生巧。
   身為一位蒙特梭利教師,在觀察孩子操作教具時,不能以熟練度做為判斷的標準,而應該以孩子的思考程度做為觀察重點。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