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精神五字訣
2010-08-10
  蒙特梭利教育精神五字訣
   從朱熹的「大學章句」說起
  
   文/王志成
   ●中國福建福州長頸鹿幼兒園創辦人
  
   四書裡的《大學》,一直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主要部分。基本上,高中國文老師都會要求學生背誦內容。幸好句子不是很多(相較於論語、孟子而言),大家也都能背誦下來,至於內容的意涵就有待日後的體會。
   記得有一年的大學聯考,國文科的作文題目就是「大學之道」。結果有個學生一開始破題就寫下——大學之道在羅斯福路(台灣大學的所在地),成為當年的話題。
   隨著歲月的增長,從事蒙特梭利教學工作十餘年了,重新翻閱《大學》的章句,有一點點的體會,在此與大家分享。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前半段是孩子應該培養的生活價值觀,後半段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
  
   明明德:明明德可以解釋為「學習正確的人際相處關係」,如:尊重環境、尊重他人、學習等待、學習忍耐等,這些都是0~6歲孩子應該培養的生活價值觀。在目前少子化的社會中,孩子幾乎很難從家庭教育中,建立「自我」到「他我」的觀念。而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就是企圖建立一個良好的團體氛圍,包括環境的準備、老師的循循善誘,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時間慢慢的營造,因為蒙特梭利教育理念非常強調潛移默化的力量。一個優質的環境,才能孕育人格成熟的孩子。
  
   新民:原本的意思是「教化人民」,但是運用在幼兒教育上,可以解釋為做好正面的模範,進而影響周遭孩子,一同朝向培養良好習慣的目標前進。在幼兒園裡,我們發現孩子們經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幫助其他孩子面對問題。例如:當新朋友因為分離焦慮而不安時,孩子們會主動安慰他「吃完午飯,媽媽很快就會來接你了,你不要再哭了。」這樣的效果通常會比由老師來排解孩子不安的情緒更加有效。如果有人操作完教具而沒有立即歸回原位時,就會有孩子慎重的告訴他:「請你把教具放回原位,因為我們都是這樣的。」這些觀念已經從「內化秩序」,轉換成「行為動作」的一種典範。或許這就是當初蒙特梭利主張混齡教學的初衷。在一個成熟的蒙特梭利社會(兒童之家)裡,不斷融入新的成員(新生),藉由在環境中觀察他人的行為準則,接受團體的行為模式,進而建立自我的內在秩序,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止於至善:至善是個模糊的概念,我們提出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標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和追求,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是更進一步「己之所欲,推己及人」,就在於如何減少「自我」的百分比,以及增加「他我」百分比的修為。若能達到百分百的「他我」,就是我們口中的聖人了。
   健全的人格有賴智慧的開啟,智慧不能解釋為成績優秀,而是具備相對成熟的心智。心智應該表現在對環境變化的觀察、思考,以及判斷、決策的能力高低。當然也包含與他人交往的自信、自尊。而在《大學》一書中,關於如何建立心智的一些探討,與蒙特梭利教育的主張頗有相互印證的地方。
  
   知止:一個有序的環境是幫助孩子學習定、靜功夫的首要條件。在環境的準備上,我們強調安定的色彩布置,物品、教具都需定點、定位。老師每天花很多時間來預備環境,就是企圖運用這些環境因素讓孩子從外在秩序感,潛移默化的建立內在秩序感。
  
   定:當環境已具備秩序後,我們進一步希望孩子能具備良好的肢體控制能力。在走線活動裡,孩子腳尖接著腳跟踏著一條窄窄的走線行走,或是隨著音樂的節拍前進。這需要孩子的大腦發出精確的控制信號,也是孩子集中精神的開始。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90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