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室的品格陶冶
2011-04-21
  蒙特梭利教室的品格陶冶
  
   文/劉冷琴
   ˙美國阿肯色州立科技大學教育碩士
   ˙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講師暨附設幼稚園顧問
   ˙彰化樂耕托兒所創辦人
  
   進入音樂會場時,我們的直覺反應是「輕聲細語」;當節目開始時,我們會「安靜聆聽」;當我們看到有人跌倒時,會主動上前關心、協助。在蒙特梭利教室裡,年長孩子看到年幼孩子穿鞋有困難時,會主動上前協助;看到老師切水果時,會關心的叮嚀:「請老師小心!」
   孩子們表現的助人、關懷行為,絕對不是經由一個由上而下的命令就能達成的,而是由於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使心智發展井井有條所致。換言之,心智能明辨是非,大腦可以控制行動,才可能展現良好的品格行為。
  
   蒙特梭利教育環境讓孩子的品格不斷成長
   蒙特梭利教室的結構與秩序、教具的錯誤控制、老師輕聲細語的身教、言教。每一個教學區域的教具依難易度陳列在教具櫃上,孩子們彷彿聽到教具在呼喊:「快來看我,拿我去玩!」設計精美、顏色明亮的教具一再提醒孩子操作時要小心,別弄髒也別弄壞,孩子因而養成了惜物的好品格。
   日常生活練習培養了孩子穿衣、穿鞋、繫鞋帶、洗臉、刷牙、準備午餐等自我照顧能力;同時也學會擦桌子、掃地、給植物澆水、餵養動物、擦玻璃等照顧環境的能力。此外,孩子更不會膽怯於打招呼,會主動的說:「請、謝謝、對不起」,以及輕聲開關門、排隊等有禮貌的行為。此外,透過操作能精鍊精細動作的各項工作,以及搬運教具時需運用的粗大動作,能讓孩子成為有尊嚴、充滿喜樂、熱愛秩序、愛護環境、專心工作的孩子。因此,蒙特梭利有條不紊的環境和適合孩子心智發展的系統化教具,讓孩子因自由的重複練習,而使得品格不斷的正面成長。
   經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服從、唱反調、欺負小動物等;同時也常常看到父母以命令、謾罵、吼叫的方式要求孩子聽話,成為「乖小孩」。然而蒙特梭利博士告訴我們外在的命令無法引發自願的行為,兒童必須具有某種程度的秩序性,才能彰顯出服從的美德(註1)。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孩子藉由自由選擇工作、反覆練習,培養了耐心;在服從別人的願望與要求中學習溫柔;在樂見別人的成就而不嫉妒中發展良善;為自己良好的表現感到快樂滿足。因此,蒙特梭利老師需要的不是批評和發號司令,而是精心設計工作和給予孩子自由。如此,孩子的心智就能變得井井有條,綻放出慈悲、仁愛和向善的花朵。孩子的心靈充滿了芳香,結出聖保羅所說的:「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註2)等美德果實。
  
   預備環境是培育良好品格的搖籃
   中國教育哲學對品格的養成首重身教、言教、境教,主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理念與蒙特梭利的吸收性心智是不謀而合的。蒙特梭利視零歲嬰兒為精神胚體,意謂著嬰兒是一個具有學習能力的個體,有如照相機原理一般,嬰兒對周遭事物是照單全收。因此,0~3歲的照顧者必須是一個有品德、有專業能力的老師,為嬰幼兒預備一個可以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同時老師之間的合作模式、語言、態度等都是嬰幼兒的模範。如此,嬰幼兒以吸收性心智完全吸收這個良善又積極的環境,自然能在耳濡目染和重複練習下,建立良善的品格。
  
   感官敏感期與品格發展息息相關
   0~3歲嬰幼兒屬於潛意識吸收性心智,對周遭的環境照單全收,就像一個只學會開關機和存檔的人,把所有檔案都混雜的存在一起;3~6歲則是感官敏感期,藉由感官教具的學習,孩子開始將潛意識時期照單全收的資訊,依不同的屬性加以分類收藏,就像一個會使用電腦的人,將電腦中的資料分類,建立一個一個的檔案夾。3~6歲孩子的感官敏感期正值司管邏輯、推理、分析、企劃、自我控制能力的大腦額葉蓬勃發展的時期,孩子經過重複操作感官教具,開啟了邏輯能力,建立了思考與推理能力。
   (全文請見蒙特梭利雙月刊88期)

Copyright (c) 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 [ 連絡我們 ]
全能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新北市八里區龍米路2段61號
電話:886-2-27927791 傳真:886-2-26187391